张肯堂蓦然回首,九十岁了。过眼云烟,人生几何,能不感叹!
回忆一出娘胎,生不逢辰,祸患频仍,走兵灾、避战乱、军阀内斗、岁无宁日。八年抗战,兵荒马乱,民不聊生。胜利后,曾几何时,内战爆发,烽烟满地,哀鸿遍野。时局动荡中,远走南洋。不久印尼排华,越过原始森林,躬耕荒野。迂居吉隆坡,又遇“五•一三”事件。生意失败后,入俱乐部佣工。在刻苦中,儿女长 大,经营小食店,渐入佳境,如今已逾古稀之年。
近十多年来,国泰民安,蔗境回甘,又幸儿媳孝顺,粗茶淡饭,稍慰平生,一转眼间,已是九十岁了。
这样的人生,虚渡年华,市井小民,一事无成,有什么可值得回味;出版回忆录,岂不被人耻笑,有谁会去阅读、欣赏!
澳洲谭达先博士说:“九十年的岁月,是一个可骄傲的标志,整个世纪所遭遇的风风雨雨,就是一部历史的纪录,只要真实,就有价值。”
同时,尽量让历史的最贴近真实面貌留存。虽然本书所纪述的内容不代表历史的真相,仍须纪录,因为哪是一个社群,民族持续发展前进的指向。
因此,受到启发,不自量力,把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来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,完成自传性质的章节有30万言,加上博士、学者、名流的评介文字12万字,并60多页的历史照片。辑成这一本《风雨九十年》,可以留下了个人的史迹和社会面貌,奉献在同乡、亲友面前留念。
在编写期间,得到拿督张子贞律师、拿督黄汉良、黄远光、李福安、张利畅、蔡维、蔡展文等乡贤的提供意见和鼓励。河总前总会长蔡子今乡贤的赞助出版经费,于是本书才能顺利出版。蔡子今乡贤说:“赞助一位不懈撰写故乡历史、文化的作者出版书刊,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,因为我对河婆文化有强烈的‘危机意识’,我不是为名誉,只有一个目标是保存河婆人的历史文献,传之不朽。”伟哉斯言,他的崇高理想和爱乡典范,当永远为同乡所景仰。拙著今天能得蔡乡贤赞助出版,也是我一生感到最光 荣的事。
本书虽是回忆录,为了保留史实,选登了多篇已发表过的文章:《河中焚劫案》、《一九四三年大饥荒》、《梁区长事件》、《印尼山口洋排华史迹回忆》、《种胡椒的日子》、《碧血耀长空,记‘九•一’抗日烈士纪念碑》等篇。
同时,本书也选登了同乡抗日军官蔡仲芳《西峡口击敌》、张访朋《重阳店痛歼日军战车记》、周郁谋(注:外省人)《远征军战迹》、黄略汉《西婆罗洲反日同盟会记略》、张清安《令人悲痛的西加红头事件》等篇。这些文章,都是反映抗日战争和西加里曼丹排华事件,和我们河婆人的历史情节,有直接的关连。为避繁 琐,特将原文照录。因为这几篇文章很有价值,可以弥补拙著的不足。
最后还有二篇文章,一篇是张子深写的《母亲平静离开》,一篇是黄振环写的《好妈妈》。张子深的父亲张海筹先生、黄振环的父亲黄清先生,都是被日军杀害。张海筹遗孀李秀英女士遗腹子张子南、黄清遗孀彭甜女士遗腹女黄雪芳。2006年12月李秀英96岁已逝世,彭甜健在。现年89岁,她们含辛茹苦,教子 女成人,特在此表扬她们母爱的伟大。
本书刊登了60多页彩照,收入二百多张照片,这些都是我家族、亲友、乡贤们的珍贵照片,藉以保存同乡历史人物的真貌,使同乡们了解自上世纪,在年老的同乡记忆中,得到缅怀和安慰,对年轻一代也有启发和鼓励的作用,让他们重回历史中,站得更高,望得更远;增加爱故乡,爱马来西亚的情操。
本书承蔡子今乡贤独资赞助出版,谭达先博士、作家张子深作序,陈鸿宝设计封面。叶雪梨编辑、陈立莹女士校对,和多位亲友的协助,使本书能如期出版。又书中引用他人作品,以增强内容,一并在此致谢。
作者年老愚鲁,学术水平不高,加上时间匆促。错漏难免,敬请方家不吝指正。